1. 遇到樓上滲水該如何處理?
若財政許可,建議馬上找公證行求助,原因有三:
一)政府部門(食環署及滲水辦)成功檢測出滲水源頭的成功率極低,而且方法落後,只會使用色水的單一測試方法,色水經過稀釋後,滲透力低,政府部門都未能找出滲水源頭,更令樓上單位有不維修及不合作的理由,因為樓上單位業主會認為政府部門都不能找出源頭,便跟他們無關,無需更進,此舉只會對受滲水影響的單位更為不利。
二)政府部門由檢測至發出報告,一般需時半年至一年不等,公證行於檢測後只需兩至三個星期便可以發出報告,若等待政府部門的報告,最終又找不到結果,只會令漏水問題日益惡化,錯過了解決滲水問題的最佳時機。
三)政府部門所發出的報告並不是公證行及專家報告,在法庭上參考價值極低,雖然大部人都會呈上法庭作參考證據之用,但滲水辦的信件很清楚描述(見下方圖片)"報告內的資料由政府為有關目的而編製,供政府內部使用。政府不會以任何形式保證報告的內容或當中所作任何陳述或意見的準確性及正確性。任何人如欲提出或抗辦任何索賞,或提出或抗辦任何法律程序,應就此另聘請顧問公司進行獨立調查,並自行作出結論。"簡單來說,如若進行法律程序,政府部門亦建議聘請顧問公司進行獨立調查。
2. 樓上不合作該如何處理?
若樓上不合作,公證行亦可在不進入樓上單位的情況下進行檢測及撰寫公正報。公證行會利用高清紅外線掃瞄法、天花濕度分佈分析法、水樣本測試法及源頭排除法等方法找出滲水源頭,找出滲水源頭後,公證行會於兩至三星期後發出由香港註冊測量師簽署的報告,由法庭認可,客戶取得報告後便可展開索賞或法律程序,若樓上業主不同意報告內容,他必須聘請顧問公司進行獨立調查,否則便會輸掉官司,這是最快捷及最有效的方法迫使樓上業主作出回應。
3. 為什麼明明有滲水跡象,政府部門卻說沒有滲漏?
第一,當食環署接收到市民投訴後,會派人員到單位進行濕度探測,食環署的指標是超過35%的濕度,他們會定義為“滋擾性滲漏”,這時食環署才會利用政府資源展開調查。可是,按照測量學及儀器標準,20%或以上已經是屬於高濕度水平,代表有滲漏問題,可是輕微的滲漏政府部門是不會為市民跟進的。
第二,食環署只會處污水喉管滲漏的問題,如針對污水喉管進行色水測試後,發現水喉管沒有滲漏便會轉介滲水辦,若滲水辦浸過地台及浴室後,都未能找出滲水源頭,便會結束調查,可是滲漏還有多種可能性,包括外牆及平台滲漏等。
第三,政府部門(食環署及滲水辦)成功檢測出滲水源頭的成功率極低,而且方法落後,只會使用色水的單一測試方法,色水經過稀釋後,滲透力低,未能滲透至石屎表面,曾經有個案於維修時,地天花鑿開後,才見到大量色粉藏於石矢層內,因為政府部門往往未能找出滲水源頭。
4. 天花有結晶體便一定是咸水滲漏所導致?
天花有結晶並不是一定是咸水滲漏,由於石矢層及其他建築材料中有礦物成分,基本上如發現嚴重滲漏,水會與石矢層及其他建築材料中的礦物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像鹽巴般的結晶物,但這不僅是咸水滲漏才會出現的,基本上任何滲漏亦有機會出現,只取決於滲漏的程度及建築材料中的礦物含量,切勿用舌頭嘗嘗是否有鹽分,因為滲漏若是由污水導致,結晶體內便會有大量細菌。